作者:吳進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以下簡稱中注協)制定的采購、應收、應付、電子商務4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標準,從注冊會計師審計執業和審計信息化實際需求出發,充分依托現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借鑒國際相關審計標準化成果和經驗,對數據元進行拓展,并創新性地引入多元化的數據來源。
業內人士均表示,此次發布的采購等4項審計數據標準進一步覆蓋審計實踐中常見的具體業務領域,填補采購、應收、應付和電子商務領域的空白,還針對電子商務行業特有的業務場景和審計關注重點進行創新性補充,形成通用性與行業特性兼具的審計數據標準框架。
不斷提升審計效率和質量
在審計數據領域,中注協提出的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標準體系包括基礎信息、具體審計領域和特殊行業審計3大板塊,每個板塊包含若干模塊,涵蓋審計業務中的各個領域。為此,中注協根據不同領域和不同行業在數字化審計方面的成熟度和重要程度,分批次適時推出各模塊,不斷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標準體系。
“此次發布的采購等4項審計數據標準代表著中注協推動的數據標準化工作持續向縱深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會計系主任張敏具體解釋稱,《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規范 采購》《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規范 應收》《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規范 應付》與2023年3月27日發布的《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規范 銷售》一起對“采購與付款循環”“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審計業務數據進行統一規范。這兩個循環是實質性審計程序階段的重要內容,也是審計數智化轉型的痛點與難點,數據標準的發布將有助于加快這兩個審計循環的數字化進程。《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規范 電子商務》則是第一項專門針對電子商務類審計業務的數據標準,屬于創新性成果。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教授吳溪表示,此次印發的4項審計數據標準與2023年首次發布的公共基礎、總賬、銷售和銀行流水4項審計數據標準章節架構一致,更多的是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而且,2023年首次發布的4項審計數據標準與此次發布的審計數據標準均涉及銷售和收款循環以及采購和付款循環,正在逐步覆蓋一般制造業審計的主要業務循環,從而不斷提升審計效率和質量。
他進一步表示,《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規范 電子商務》是此次發布審計數據標準的亮點之一。電商業務審計是注冊會計師審計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其特點是數據量大、交易頻繁,傳統審計方法難以應對。對于電商業務,采用大數據審計方法是必然選擇,選擇電商業務作為第一個具體審計數據標準化對象非常及時和必要。
著力推動審計數據標準落地實施
采購、 應收、應付、電子商務4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數據標準屬于規范審計數據的技術標準,主要用于審計數據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數據處理。數據標準如何落地是中注協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中注協將不斷探索推動審計數據標準落地實施的具體舉措,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調動行業內外相關方貫標積極性。
“根據我的了解,會計師事務所對于數據標準化的重視程度普遍不高,可能是因為會計師事務所將主要精力放在業務上,在數智化方面的投入不夠;也可能是缺乏數智化人才。”張敏建議中注協采取“邊建設邊試行”的策略,發布一批,試點一批,避免出現“好的標準不好用”。由于數據標準化的最終目的是要利用數智化技術基于數據進行建模與分析,提升審計效率和質量。所以,在建設標準時,要“以終為始”,要考慮未來的數據用途。
高校在推動審計數據標準落地實施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張敏認為,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開始開設“大數據審計”等課程,但是尚處于非常初步的階段,缺乏系統性。中注協和高校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將有助于推動我國審計數智化發展。一方面,中注協應該推動高校在審計課程中融入已經發布的數據標準,支持高校培養更多審計數智化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科研優勢,支持中注協推動的審計數智化改革工作,并提煉形成可以推廣到國際的自主審計知識體系。
“當前,高校正在面對數字化教育轉型。隨著審計數據標準陸續推出和逐步完善,財經專業尤其是會計審計專業應將各項審計數據標準中的實體關系圖引入課程,向同學們形象展示企業經營活動中各個業務環節涉及的數據及其內在關系。這有助于同學們基于業務視角形成較完整的會計審計數據框架邏輯與體系。”吳溪表示,教育界要積極與業界合作,深入調研審計數據標準在會計審計實踐中的應用方式和效果,也有助于同學們理解本專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和升級如何實現,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和挑戰,以及思考如何解決與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