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智
“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守候。”“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痛苦,但回頭想想,都是傳奇。”……近日,90后新銳作家劉楚昕創作的小說《泥潭》獲第二屆漓江文學虛構類獎,他在漓江文學獎頒獎現場的感言刷屏網絡,也引發了大家對寫作者自身如何走出“泥潭”的熱議。
在筆者看來,真正意義上的寫作,絕不是玩弄文字、堆砌辭藻的游戲,更不是用來謀取虛名或實利的工具。真正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它可以是靜靜地訴說,淡定從容地講述自己或身邊人的故事,也可以是分享燈火闌珊里的家長里短,或者看到的世間滄桑、聽過的奇聞軼事以及從中體味到的悲涼與溫情……
講述這樣的故事,奉獻出的文字或許還浸潤著盈眶的熱淚,讀者能從中觸碰到生活的起伏、青春的感傷,以及成長的困惑與迷茫……但創作者只有敢于不懼傷痛、敞開心扉,展現鮮活的細節和生命的張力,寫出來的作品才更有厚度和生命力。
寫作的人不僅是孤獨的行者,還是思想的負重者。即便是遭受生活的苦難、感受到人情冷暖和人生悲涼,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仍是堅強與希望。他們選擇把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傳遞給讀者,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去對抗生活和命運的種種不公。
真正的寫作,就是燃燒自己。我們可以想象,在那些傳遞夢想和希望的筆觸后面,時常飽含作者難以言說的痛苦與孤獨。這種現象在很多作家身上得到了深刻的詮釋。如路遙,用生命書寫《平凡的世界》,但終其一生,他也沒能擺脫物質的貧困;又如史鐵生,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卻呈現出了健全而豐滿的思想;再如海子,他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他的生命終結在通往遠方的鐵軌上,卻告訴我們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他們的寫作,是有溫度的,作品中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不管是談人生、寫風物,還是以歷史觀照現實,他們都把內心深處最本真的感受、最熟悉的平凡人物的普通事跡,真誠而又溫暖地記錄下來。讀他們的作品是思想交流,更是靈魂對話。
如此這般,只因寫作的人在面對困境與磨難時,始終心存詩和遠方,把希望寄托在文字里,期待著讀者去啟封。
其實,在人生的這本書卷里,我們每個人都在跋涉,都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但愿所有燃燒自己的人,都能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