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顯信 胡雁洋 張偉
近日,家住陜西省延安市富縣福泰小區的王女士在富縣人人康醫藥有限公司購買了降壓藥“絡活喜”,醫保基金支付26.5元,個人賬戶支付38.5元。很快,消費數據就傳遞到國家稅務總局富縣稅務局建立的醫藥零售業“數據倉庫”中。
醫藥零售行業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目前,富縣有73家藥店,從業者超過300人。現實生活中,居民買藥往往不索要發票,有些商家就動起了歪腦筋,不及時將未開票收入申報納稅,造成稅款流失。
為切實加強對醫藥零售行業的監管,今年1月,富縣稅務局組建稅收風險監管團隊,開展專題走訪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居民到醫藥零售企業買藥的支付方式有三種:醫保基金支付,占比約78%;個人賬戶支付,占比約20%;現金支付,占比約2%。目前稅務部門對醫保刷卡,微信、支付寶支付等數據掌握不全,導致無法全面核實醫藥零售企業銷售收入情況。”富縣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雷懷軍介紹。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富縣稅務局完善數據共享機制,主動與醫保、市場監管、銀行對接,獲取藥品零售企業“進、銷、存”數據1.6萬條、市場監管信息800余條、人民銀行刷卡收入信息2157條。
“我們通過稅收大數據平臺,獲取了醫藥零售企業的銷售收入、入庫稅款、發票開具等納稅申報數據1.2萬條,將之與從外部門獲取的近2萬條數據歸集整合,形成了全方位、多維度的醫藥零售企業‘數據倉庫’,為每戶醫藥零售企業建立‘一戶式’清冊。”富縣稅務局稅收風險監管團隊成員尚朝輝表示,該局建立了不同稅種之間、發票數據與申報數據之間、發票數據與庫存之間的匹配分析模型,設立“未開票收入占全部銷售比例低于40%”“有醫藥許可證但未辦理稅務登記證”等4方面13類風險指標,常態化對企業開展掃描,及時發現企業漏記收入、多列成本、往來款資金異常等情況。
近日,通過比對某藥房“進、銷、存”數據和納稅申報數據,富縣稅務局稅收風險監管團隊發現,該企業銷售的幾批次藥品沒有出現在納稅申報明細中,存在少申報收入的可能,于是第一時間展開核查。稅務干部對企業醫保結算單、銀行往來清單、發票開具情況以及藥品出入庫單、移動支付流水賬等資料核實后,發現該企業隱匿未開票銷售收入38萬元。稅務干部立即對該企業進行提示提醒,并輔導其更正納稅申報,及時補繳稅款。
“因為對稅收政策法規學習不夠,我錯誤地認為未開票收入不需要繳稅。稅務干部和我們講清了法律具體規定,以后,我將帶頭遵從落實,依法合規申報。”該企業法定代表人劉先生表示。
目前,富縣稅務局已為全市73家醫藥零售企業做了全面“風險體檢”,輔導19家企業補充申報銷售收入500余萬元,補繳稅款、滯納金12.6萬元。
“根據醫藥零售行業的共性特征,我們編寫了《醫藥行業稅收合規經營風險提示單》,分稅種提示提醒,并結合具體業務場景進行講解,幫助醫藥企業從源頭上防范風險。”富縣稅務局征收管理股股長杜力表示,目前該局已開展風險培訓5次,發放《醫藥行業稅收合規經營風險提示單》73份,覆蓋全縣所有醫藥零售企業。
下一步,富縣稅務局將持續加強與醫保、市場監管、人民銀行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深挖稅收大數據潛能,持續加強對醫藥零售行業的監管,并將相關經驗逐步拓展到其他領域,共同推動依法合規經營的理念深入人心。